压实整改各方责任 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

在新生体检复查中,我由于色弱,不适合学地质,便由理科转到了哲学系。

所谓本体之明,既是讲心,也是讲德。那么,在其他三书中,《论语》作为源头,有非常广阔的解释空间,其中,有认识论的相关内容,而《中庸》和《孟子》,则难以提供这样的解释依据(但不是绝对的)。

压实整改各方责任 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

以仁为心之德,可能意味着仁只是诸德中的一德,是德性中的一个条目。当然,析理本身就会有新的意义产生,当这些不同的意义处在不同层面的时候,就会使道或理的意义具体化、层次化。[18]《四书章句集注》,第48页。[45]《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孔子只讲一以贯之,但是贯什么?孔子并没有讲。

[50] 二者有大小、轻重之分,但是又缺一不可,这就是朱熹为什么要补格物致知传的原因所在。[46]《四书章句集注》,第3页。冯先生并没有给我泼冷水,但是却教我如何打基础、练基本功以及如何扫清拦路虎、学好外语和古汉语等道理。

我觉得这也不错,虽不专,但是很博。这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大家提议,各选出一名代表,由我负责,找当时的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江隆基做出解答,并将结果向同学们传达。后来我发现,他所读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古典小说。有了研究生时期的基本训练,我懂得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却并没有完全读通。

——编者注 [2]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改革开放后,我有着从未有过的喜悦。

压实整改各方责任 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

研究生期间,我虽然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只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但是回想起来,一点也不后悔,更没有什么损失,正好相反,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术研究的正确道路和学术良知。我想,一则因为我是个学生,二则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毕竟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后者才是关系到哲学的党派性与阶级性的根本问题。就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正式出版后我已读研究生了,再后来改名《新编试稿》),也要表明是在脱胎换骨之后写成的。于是我完成了研究工作的第一部著作——《理学的演变》。

我认为,只有思想自由与个人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原创性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3] 其中包括儒、道、佛三家的心性思想及其相互关系,这也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境界是心灵的自我超越,可以称之为形而上的世界,但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如观念世界之类。

这实际上就是同情的理解。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所主张的理性,为什么不是纯粹的认知理性,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情感理性,是有内容的形式,为什么不是概念式的抽象理性,而是不离日用伦常的具体理性。

压实整改各方责任 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

因此,在讲理学的演变时,我不是从相互不同的两条线索或三条线索开始,而是从集大成者朱熹开始,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论述方式。在母亲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这也就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区分开了。二、选择哲学 进入北大的前夕,父亲对我说:现在你可以如愿了,北大是著名学府,是蔡元培当过校长的地方,到了那里,你可以自由发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将自然看作无生命的、机械的自然界,只是被利用、被改造的对象,而只有人的利益和权利是最高的。我找到冯先生,征询我是否可以写文章了。中国哲学更重视人的情感,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这就是幸福。根据我的研究,形而上形而下与体用这两对范畴,不是从同一个层面上说的。

冯先生还教我如何读书的方法。这些看法,可说是反传统的,结论之正确与否,暂且不论(留待历史去证明)。

再回想孔子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清楚。

——编者注 [3]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逐渐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经过一场大辩论之后,全校出现了普遍关心理论问题的热潮。牟先生的《心体与性体》是一部影响很大的著作。我就是从这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这是实体论的根本特征。

西方的本体论,在本体与现象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中国哲学与宋明理学中并没有这种明显的主客二分。

有人说,我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一方面批评西方的实体论,另方面又接受西方的存在主义,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离开西方哲学。不仅如此,道的根本特征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其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因为实现天人合一境界实际上是人自身的问题,靠人的心性修养。了解古人的思想,并不等于自己有思想,要变成自己的思想,则要经过精神的创造。

一是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重视生成问题,无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孔子的天生万物,实际上是讲宇宙生成论的,而生是一个过程。我觉得古书中有很多人生智慧,是不能仅仅当作知识去读的。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之下,我认为儒、道、佛都是境界形态的,不只是佛、道二家或佛家才是境界形态的。因此,我不是找出理学中有哪些范畴,简单地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做出解释就完了。

既要相互比较,又不能相互比附。对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毫无疑问需要做出现代的解释。

而佛、道所说的空和无,并不是空无,即一无所有,既不是断灭空,也不是不存在,而是以负面形式所表述的无形迹的存在。这是应北大出版社杨书澜女士之约而写的。

这场辩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后者是从存在上说的,即本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县委政法委:“送学上门”帮助退休干部“不缺课”
宿松县人武部完成2023年度报刊订阅工作